
公司债务追讨的难度,很大程度上源于应收账款管理的缺失。许多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,重销售、轻回款,导致应收账款堆积,最终形成坏账。事实上,做好应收账款管理,从源头降低债务风险,比事后追讨更为重要。
首先,要建立 “客户信用评估机制”,筛选优质客户。客户的信用状况直接决定了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,因此企业在与客户合作前,必须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。评估内容包括:客户的工商登记信息(成立时间、注册资本、经营范围、经营状况等)、信用记录(是否有失信记录、被执行记录、诉讼纠纷等)、财务状况(资产负债情况、盈利能力、现金流等)、行业口碑等。企业可通过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企查查、天眼查等平台获取客户基础信息,也可委托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出具信用报告。根据评估结果,将客户分为不同信用等级,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可给予较宽松的信用政策(如较长的付款期限、较高的授信额度);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,应采取严格的信用政策(如预付款、货到付款、提供担保等),甚至拒绝合作,从源头降低坏账风险。
其次,要规范 “合同签订与履行流程”,明确权利义务。合同是规范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,也是后续追讨应收账款的关键证据。企业在签订合同时,应明确约定付款方式、付款期限、付款金额、违约责任(如逾期付款的利息、违约金计算方式)、争议解决方式等关键条款,避免因合同条款模糊导致后续纠纷。例如,在付款期限方面,应明确具体的付款日期(如 “货到后 30 日内付款”),而非模糊的 “尽快付款”;在违约责任方面,应约定合理的逾期付款利息和违约金,提高债务人的违约成本。同时,在合同履行过程中,企业要及时向客户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,并留存相关凭证(如发货单、验收单、服务确认单等);定期与客户核对账目,出具对账函,由客户签字盖章确认,避免因账目不清导致付款争议。
另外,要建立 “应收账款跟踪预警机制”,及时发现风险。公司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,定期(如每月、每季度)对所有应收账款进行梳理,了解每个客户的付款进度。